5月26日,UPS与顺丰控股宣布将在中国香港成立合资公司,助力双方共同开发和提供国际物流产品,聚焦跨境贸易,拓展全球市场。目前,合资公司的成立正在等待有关监管部门的批准。
《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全资子公司与UPS合作设立合资企业的公告》显示,2017年5月26日,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顺丰控股有限公司(SF Holding Limited,以下简称“顺丰”)与联合包裹运送服务有限公司(UPS Parcel Delivery Service Limited,以下简称“UPS”) 、
环球速运控股有限公司(Global Connect Holding Limited,以下简称“合资企业”)签署《合资协议》(Joint Venture Agreement,以下简称“《合资协议》”)以及附属交易文件《融资协议》(Funding Agreement,以下简称“《融资协议》”)。
根据《公告》,顺丰和UPS拟分别对合资企业投资500万美元,双方共计投资1000万美元,其中顺丰拟合计以现金出资50万美元认购合资企业发行的股份,持股比例为50%,UPS拟合计以现金出资50万美元认购合资企业发行的股份,持股比例为50%,其余部分将由双方协商一致后进行投入。
该合资企业旨在经营推广和开发联合品牌的国际快递产品。合资企业的营业期限为20年,除非顺丰和UPS根据《合资协议》的约定或另行书面同意而提前终止。合资企业设董事会,董事会人数上限为4名。首任董事由顺丰与UPS各提名2名人选。每位股东有权不时更换其提名的董事人选。
UPS亚太区总裁Ross McCullough表示,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将为国际贸易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服务。公司将致力于推出更具优势的物流产品和服务,助力B2B和B2C客户的跨境贸易。
顺丰控股副总裁黄德麟表示,随着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以及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用户对跨境物流服务的需求复杂多变,需要迅速响应、灵活处理。基于这些变化,
现代物流企业必须快速迭代、协同创新,才能帮助顺丰的商业伙伴成长,在新形势下取得竞争优势。
提前抢滩“一带一路”战略
顺丰董办相关负责人本月初曾向南都记者透露,顺丰控股正着手为国内外制造企业、贸易企业、跨境电商及消费者提供更便捷可靠的国际快递与物流解决方案,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同时将国外优质商品“引进来”。这次成立合资公司,显然符合这一策略。
而汉森供应链总裁、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物流联盟专家黄刚对南都记者表示,此次顺丰与UPS的合作,很大程度上为“一带一路”战略提前抢滩。他表示,“全球贸易和经济仍不平衡,如果中国能满足这些国家的物流需要,那就上升到贸易顺差和逆差的问题。而且全球制造业的转移也决定了物流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国家跟中国有贸易关系,跨境电商、中小企业走出国门,背后面临的必然也是物流问题。”
但黄刚还认为,顺丰与UPS的合作背后有更深层次原因,是一场顺丰与阿里系快递企业的卡位战。“首先是卡政策的位;其次,菜鸟也在进行国际化布局,阿里系和顺丰的竞争已蔓延到国外,这是卡竞争对手的位;最后是卡行业发展的位,整个全球制造业在转移,顺丰意识到完全靠自己做(国际快递)已来不及。当然,对于快递业来说也是一场内部变革,毕竟上市后要顾及国际化。”
本土快递与UPS们的差距
近期加快“出海”节奏的不止顺丰一家。此前,申通、中通先后通过收购美国优昇速递、美国天马迅达等初步布局海外市场。本月初,圆通宣布以超过10亿港元的现金收购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先达国际物流61.87%的股份。不过,10亿港元买回来的只是国际快递的“代理权”。“同样摸索国际化,圆通的做法还有待观察,”黄刚表示,关键看这家公司能不能跑起来。
登陆资本市场之后,中国民营快递公司纷纷展开筹划“出海”策略,但南都记者留意到,这些民营快递企业在国际业务上仍然弱小,与境外快递巨头还有巨大差距。
单论收入,UPS去年狂揽631.38亿美元,约合4332亿人民币。以2016财年的营收为标准,UPS约等于7.5个顺丰、26个圆通、44个中通、43个申通、58个韵达。而且在国际业务方面,顺丰去年国际快递收入只有11亿元,尽管在民营快递业非常“突出,但仅占总营收的1.91%;申通2016年海外业务只有344万元营收,也只占营收总额的0.03%;而去年快件量排名第一的圆通,这一数据为744万元,只占营收的0.045%.
此外,在国际快递领域,机队的规模往往能衡量一家快递巨头的运输能力。截至2016年9月,联邦快递机队规模达到643架,规模可以与美国本土大型客运航企和我国南航这样的客运为主的大型航企相媲美。但我国民营快递中,机队规模最庞大的顺丰,即便曾向南都记者透露未来3年内规模将达到50架,截至2016年底目前也只有36架自有全货机,而圆通仅有5架货机。机队的规模、机型都制约了出海的节奏。
不过,在中国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看来,
快递物流企业的国际化的核心问题是掌握货源,“交通工具可以租赁,不太难,难的是货源控制。”他向南都记者表示,长期以来,国际快件的货源被国际巨头及中国邮政、EMS掌控,并不在民营快递手中,依托电商件起家的通达系面临这一问题,顺丰同样也面临这一问题。
中外合资有先例
对于外资快递企业和中资快递企业成立合资企业的案例,此前最具代表性是“中外运敦豪”。
改革开放后,嗅到国内快递商机的DHL第一个进入中国,但因当时的政策限制,DHL不得不选择“中外运”作为代理支持其快递服务。随后双方从代理关系升格为合资关系,共同组建了中外运敦豪合资公司,最终在中国“人生地不熟”的DHL打开了国内市场。
与“中外运敦豪”打开国内市场不同,顺丰和UPS合资成立“环球速运”,为的则是打开国际市场。“中外运敦豪”的成功足以让人们对“环球速运”的未来充满无限想象。